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是历史准备的一部分--《白丝带》 (转)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是历史准备的一部分--《白丝带》 (转)
作者:无垢余孽 提交日期:2010-3-31
每一次大事件发生之前,历史都准备了很久,包括那些最不起眼的细节。就象柏林墙的倒掉,在《***风暴》里我们已经知道,它并非一个突然的事件,人们与这堵墙的对抗早已开始。
如果把《***风暴》视为一个极 #权世界的终结,那么《白丝带》试图寻找的则是这个世界的发端,它把视线投入一战前夕的一个德国村庄,在一系列疑窦丛生的暴力事件中寻找第三帝国的蛛丝马迹。
这未必是一部伟大的电影,但一个反思如此彻底的民族一定是伟大的。
一、那些邪恶的孩子
到影片的最后,我们仍没有得到肯定的答案,那些暴力事件的凶手究竟是谁,不过我们可以肯定就是那些孩子制造了一切。每当暴力事件发生之后,他们默契地聚集在一起,目光里显示出超越年龄的成熟和冷静。
我得承认,那些目光让我有一丝惊慌,仿佛看的是恐怖片。
想想看,他们暗算了村里的医生,他们两次袭击了男爵的孩子,他们打瞎了医生与接生婆的智障的私生子。面对猜到真相的教师的盘问,他们冷静得体地推搪。
这的确是为第三帝国预备的孩子,组织性,纪律性,使用暴力的娴熟,和依托暴力重构道德的愿望。
是的,他们的所有暴力都具有鲜明的反抗或惩罚色彩,针对着成人世界的冷酷和虚伪。
但是,他们的邪恶意味着什么?或者说这邪恶的源头在何处?他们毕竟是孩子。
我们知道,他们看到的世界与父亲承诺的完全不同。
既然父亲承诺的天堂并不存在,那么成为天使的努力还有何意义?点缀那个地狱般的现实世界?而更重要的是,这种发现——不存在的天堂和存在的地狱——本身,冲击的是什么?
二、成人世界的谎言
影片开始不久,白丝带便出现了。牧师惩罚自己的儿女——他们回家太晚,所以将被抽十下藤条,并从此在手臂上系上象征纯洁的白丝带,以提醒他们记住自己的道德瑕疵。
牧师展现出的是这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他的武器不是暴力而是道德,或者说伪善。他似乎没有爱过什么,也许他爱上了他尽力维系的那个虚伪冰冷的秩序。这个秩序的唯一功能就是让人们把地狱当作天堂来珍惜。
农夫的妻子死于事故,这个冰冷的世界并没有因农夫的逆来顺受而表示出丝毫的善意,最后农夫本人也因被男爵解雇而自杀。
如果现实就是如此,怎么粉饰都是无用的。
医生和接生婆通奸,生下智障的儿子。而医生最终以冷酷的语言羞辱了接生婆并决心停止奸情,不是因为忏悔,而是因为可以在逐渐长大的女儿身上发泄。
想想这个世界的荒谬吧,成人在通奸和乱伦,而牧师的儿子睡觉时却必须缚住双手以避免手淫;另一边,农夫的家庭被现实无情碾碎,牧师却因女儿在教室喊叫而惩罚她。
世界向孩子传递的是怎样的价值观?我们还会奇怪那加诸于医生和私生子的暴力吗?还会奇怪针对男爵儿子的两次暴力袭击吗?
三、上帝在哪里?
冒着摔断脖子的危险,马丁在桥的栏杆上行走,用他的话说这是“给上帝一个杀死我的机会”,对冒险的结果他比较满意,“上帝没有这么做,说明上帝对我做的满意”——他甚至笑了,这是整部电影里为数不多的笑容之一。
我不是基督徒,但我知道基督说过,“不可试探你的主”。
信仰动摇了,对吗?
也许更直白的一幕发生在克拉拉——牧师的女儿——的洗礼仪式上,牧师主持洗礼时表现出既愤怒又无奈,克拉拉的表现则显得意味深长。作为反抗者的领袖,,克拉拉早已洞悉成人世界的那些肮脏的秘密,而牧师却不得不接纳她,甚至以威胁发现暴力真相的教师的方式包庇她。他清楚地意识永远无法把克拉拉纳入成人世界的秩序之中。也许那一刻所形成的共谋是这样的,克拉拉将继续主导乡村的暴力事件,但永不公开反对成人世界的秩序。
是的,他们的逻辑总是这样的,只要不公开,就不存在。
那么,上帝呢?
被出卖了,被交易了。
实际上,成人世界里本不需要上帝存在,只要就秩序就足够了。上帝不过是意识形态的话语,以证明秩序是应该的,必须的。
白丝带的真实目的不是通往上帝的纯洁,而是培养膜拜秩序所应有的谦卑。他们希望每一个孩子长大都能象那个农夫——他每一个选择——无论是承受丧妻之痛还是自杀,都是秩序下最规范最得体的卑贱。
你见不到上帝,但你能见到秩序的力量。
四、为什么是孩子,为什么是鸟?
希基,男爵的孩子,两次暴力受害。
卡里,医生的私生子,智障,被打瞎双眼。
鸟,牧师的寄情之物,被克拉拉用剪刀贯穿成十字架。
我们重新审视这些暴力事件,会发现除了医生,绝大多数受害人都是无辜的,仅仅具有罪恶的象征意义。也许我们不是动物保护主义者,不去关心那只鸟,但两个受难的孩子却是无法回避的问号,为什么是他们?
不过,回避了那只鸟,反倒难以回答这个问题了。对克拉拉们来说,希基、卡里、鸟是一回事,是同一个符号。
当孩子们发现成人世界的谎言,白丝带所寓意的道德纯洁就失去了意义,牧师所代表的秩序不过是掩蔽真相的手段。于是暴力有了合法的依据,秩序是敌人,伪善是敌人,而暴力是最直接的武器。
如果看穿了上帝不过是一个幻象,那么对秩序的破坏就是目的本身,暴力就不仅仅是武器,而是一个可以取代上帝的图腾。
暴力是秩序的负片,而那只被剪刀贯穿成十字架的鸟,则是上帝的负片。
白丝带呢?是不是纳粹徽章“卐”的负片?
这样的黑白对抗中,人性的善还来不及与伪善切割,就一同被摧毁了。
甚至,我们从未给孩子们示范人性的宽容。
为什么是孩子?
在南/ 、平血案之后,这是一个让人有锥心之痛的问号。我只能尝试着作出回答,因为克拉拉们还没有长大,将来,他们的力量足够强大的时候,会摧毁一切——同样也包括孩子,或者鸟。
他们不会宽恕任何人。
五、多余的话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雄心勃勃的电影,它摒弃了技法的花哨,完全的黑白色调,没有配乐,在单调与寂静中拷问人性中深藏的恶。这是继《朗读者》之后,又一次让我动容的反思。
在影片的结尾,一战爆发了,暴力事件被战争遮蔽,我们知道历史,战败后的德意志把失败归咎于“背后的敌人”,纳粹粉墨登场。
发现真相的教师保持沉默。这是一个常见的沉默的知识分子的隐喻,君特格拉斯在《铁皮鼓》中有过更尖刻的反思——拒绝长大的奥斯卡把自己的呐喊驯化成在玻璃上刻字的谄媚的技艺——这总让我想起陈凯歌从《霸王别姬》到《无极》的堕落。
是的,每一次重大事件发生之前,历史都准备了很久。也许要经过一个世纪的反思,我们才能意识到,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是历史准备的一部分。
只是,我们不知道将要发生的是什么。
如果惩戒的白丝带永远只会系上“中华女”这些卑微者的手臂,孩子们终究会看透我们这个世界的秘密,并回馈我们以现实赋予他们的品质。
他们是未来的主人,我们的和他们的未来的主人。
谨以此文纪念南平那些无辜的孩子。
每一次大事件发生之前,历史都准备了很久,包括那些最不起眼的细节。就象柏林墙的倒掉,在《***风暴》里我们已经知道,它并非一个突然的事件,人们与这堵墙的对抗早已开始。
如果把《***风暴》视为一个极 #权世界的终结,那么《白丝带》试图寻找的则是这个世界的发端,它把视线投入一战前夕的一个德国村庄,在一系列疑窦丛生的暴力事件中寻找第三帝国的蛛丝马迹。
这未必是一部伟大的电影,但一个反思如此彻底的民族一定是伟大的。
一、那些邪恶的孩子
到影片的最后,我们仍没有得到肯定的答案,那些暴力事件的凶手究竟是谁,不过我们可以肯定就是那些孩子制造了一切。每当暴力事件发生之后,他们默契地聚集在一起,目光里显示出超越年龄的成熟和冷静。
我得承认,那些目光让我有一丝惊慌,仿佛看的是恐怖片。
想想看,他们暗算了村里的医生,他们两次袭击了男爵的孩子,他们打瞎了医生与接生婆的智障的私生子。面对猜到真相的教师的盘问,他们冷静得体地推搪。
这的确是为第三帝国预备的孩子,组织性,纪律性,使用暴力的娴熟,和依托暴力重构道德的愿望。
是的,他们的所有暴力都具有鲜明的反抗或惩罚色彩,针对着成人世界的冷酷和虚伪。
但是,他们的邪恶意味着什么?或者说这邪恶的源头在何处?他们毕竟是孩子。
我们知道,他们看到的世界与父亲承诺的完全不同。
既然父亲承诺的天堂并不存在,那么成为天使的努力还有何意义?点缀那个地狱般的现实世界?而更重要的是,这种发现——不存在的天堂和存在的地狱——本身,冲击的是什么?
二、成人世界的谎言
影片开始不久,白丝带便出现了。牧师惩罚自己的儿女——他们回家太晚,所以将被抽十下藤条,并从此在手臂上系上象征纯洁的白丝带,以提醒他们记住自己的道德瑕疵。
牧师展现出的是这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他的武器不是暴力而是道德,或者说伪善。他似乎没有爱过什么,也许他爱上了他尽力维系的那个虚伪冰冷的秩序。这个秩序的唯一功能就是让人们把地狱当作天堂来珍惜。
农夫的妻子死于事故,这个冰冷的世界并没有因农夫的逆来顺受而表示出丝毫的善意,最后农夫本人也因被男爵解雇而自杀。
如果现实就是如此,怎么粉饰都是无用的。
医生和接生婆通奸,生下智障的儿子。而医生最终以冷酷的语言羞辱了接生婆并决心停止奸情,不是因为忏悔,而是因为可以在逐渐长大的女儿身上发泄。
想想这个世界的荒谬吧,成人在通奸和乱伦,而牧师的儿子睡觉时却必须缚住双手以避免手淫;另一边,农夫的家庭被现实无情碾碎,牧师却因女儿在教室喊叫而惩罚她。
世界向孩子传递的是怎样的价值观?我们还会奇怪那加诸于医生和私生子的暴力吗?还会奇怪针对男爵儿子的两次暴力袭击吗?
三、上帝在哪里?
冒着摔断脖子的危险,马丁在桥的栏杆上行走,用他的话说这是“给上帝一个杀死我的机会”,对冒险的结果他比较满意,“上帝没有这么做,说明上帝对我做的满意”——他甚至笑了,这是整部电影里为数不多的笑容之一。
我不是基督徒,但我知道基督说过,“不可试探你的主”。
信仰动摇了,对吗?
也许更直白的一幕发生在克拉拉——牧师的女儿——的洗礼仪式上,牧师主持洗礼时表现出既愤怒又无奈,克拉拉的表现则显得意味深长。作为反抗者的领袖,,克拉拉早已洞悉成人世界的那些肮脏的秘密,而牧师却不得不接纳她,甚至以威胁发现暴力真相的教师的方式包庇她。他清楚地意识永远无法把克拉拉纳入成人世界的秩序之中。也许那一刻所形成的共谋是这样的,克拉拉将继续主导乡村的暴力事件,但永不公开反对成人世界的秩序。
是的,他们的逻辑总是这样的,只要不公开,就不存在。
那么,上帝呢?
被出卖了,被交易了。
实际上,成人世界里本不需要上帝存在,只要就秩序就足够了。上帝不过是意识形态的话语,以证明秩序是应该的,必须的。
白丝带的真实目的不是通往上帝的纯洁,而是培养膜拜秩序所应有的谦卑。他们希望每一个孩子长大都能象那个农夫——他每一个选择——无论是承受丧妻之痛还是自杀,都是秩序下最规范最得体的卑贱。
你见不到上帝,但你能见到秩序的力量。
四、为什么是孩子,为什么是鸟?
希基,男爵的孩子,两次暴力受害。
卡里,医生的私生子,智障,被打瞎双眼。
鸟,牧师的寄情之物,被克拉拉用剪刀贯穿成十字架。
我们重新审视这些暴力事件,会发现除了医生,绝大多数受害人都是无辜的,仅仅具有罪恶的象征意义。也许我们不是动物保护主义者,不去关心那只鸟,但两个受难的孩子却是无法回避的问号,为什么是他们?
不过,回避了那只鸟,反倒难以回答这个问题了。对克拉拉们来说,希基、卡里、鸟是一回事,是同一个符号。
当孩子们发现成人世界的谎言,白丝带所寓意的道德纯洁就失去了意义,牧师所代表的秩序不过是掩蔽真相的手段。于是暴力有了合法的依据,秩序是敌人,伪善是敌人,而暴力是最直接的武器。
如果看穿了上帝不过是一个幻象,那么对秩序的破坏就是目的本身,暴力就不仅仅是武器,而是一个可以取代上帝的图腾。
暴力是秩序的负片,而那只被剪刀贯穿成十字架的鸟,则是上帝的负片。
白丝带呢?是不是纳粹徽章“卐”的负片?
这样的黑白对抗中,人性的善还来不及与伪善切割,就一同被摧毁了。
甚至,我们从未给孩子们示范人性的宽容。
为什么是孩子?
在南/ 、平血案之后,这是一个让人有锥心之痛的问号。我只能尝试着作出回答,因为克拉拉们还没有长大,将来,他们的力量足够强大的时候,会摧毁一切——同样也包括孩子,或者鸟。
他们不会宽恕任何人。
五、多余的话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雄心勃勃的电影,它摒弃了技法的花哨,完全的黑白色调,没有配乐,在单调与寂静中拷问人性中深藏的恶。这是继《朗读者》之后,又一次让我动容的反思。
在影片的结尾,一战爆发了,暴力事件被战争遮蔽,我们知道历史,战败后的德意志把失败归咎于“背后的敌人”,纳粹粉墨登场。
发现真相的教师保持沉默。这是一个常见的沉默的知识分子的隐喻,君特格拉斯在《铁皮鼓》中有过更尖刻的反思——拒绝长大的奥斯卡把自己的呐喊驯化成在玻璃上刻字的谄媚的技艺——这总让我想起陈凯歌从《霸王别姬》到《无极》的堕落。
是的,每一次重大事件发生之前,历史都准备了很久。也许要经过一个世纪的反思,我们才能意识到,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是历史准备的一部分。
只是,我们不知道将要发生的是什么。
如果惩戒的白丝带永远只会系上“中华女”这些卑微者的手臂,孩子们终究会看透我们这个世界的秘密,并回馈我们以现实赋予他们的品质。
他们是未来的主人,我们的和他们的未来的主人。
谨以此文纪念南平那些无辜的孩子。
挪威森林- 帖子数 : 108
注册日期 : 10-06-11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