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论天下事论坛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邪恶的制户口度 甚至比种族隔离还应诅咒

向下

邪恶的制户口度 甚至比种族隔离还应诅咒 Empty 邪恶的制户口度 甚至比种族隔离还应诅咒

帖子  挪威森林 周六 六月 12, 2010 11:57 pm

邪恶的制户口度 甚至比种族隔离还应诅咒

  标题:户口制度何时取消?????!!!
  作者:沂蒙退伍兵
  邪恶的制度 甚至比种族隔离还应诅咒.作者:沂蒙退伍兵 于 2009-08-25 12:48:42.0 发表
  我是标准的守法公民,同时我也是一名农民,但是在中国,农民不但是职业称呼,还是歧视性和隔离性的称呼,在外打工,我们被城里人歧视习惯了,也无法有任何的前途 ,因为我们被限制在利益层之外,我们只可能是廉价劳动力,根本原因是户籍制度的影响
  户口制度是专制制度和计划经济的产物,它根据人的出身地把人划分为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形成割裂的二元社会结构,并且严格限制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它人为地制造不平等,人为设置农村与城市之间的隔离带,它限制公民的自由流动,对流动人口设置重重障碍,并对流动人口采取极端歧视性、排斥性的政策,彻底堵住底层民众的上升通道,这种社会排斥使流动人口彻底边缘化、贫困化。
  
  作者:Caesar
  你一定是流窜犯吧?守法公民,怕什么户口制度?!
  坚决支持我国不断强化、规范现有户籍制度!!!

  作者:quba 于 2009-08-25 12:34:40.0 发表
  号称世界上最不野蛮的制度了,有关人士说了,绝不用西方那一套!
 
  作者:quba 于 2009-08-25 12:35:10.0 发表
  邪恶的东西在吾国存在,是正常现象
  
  作者:quba 于 2009-08-25 12:35:52.0 发表
  一种极权时代的遗留物,限制人们的自由流动,待遇不同的标志,祸害至今
 
  作者:quba 于 2009-08-25 12:36:19.0 发表
  城里户口是优越的体现,农村户口是二等标志。
  
  作者:quba 于 2009-08-25 12:36:46.0 发表
  这这个神奇的国家,什么神奇都很正常
  
  作者:xj68 于 2009-08-25 12:42:14.0 发表
  二级收费站都难搞,莫说户籍了。
  
  作者:长江涛 于 2009-08-25 12:42:20.0 发表
  户口管理必定要,户口要随人迁移,更不能收任何费用。
  
  作者:远峤云海 于 2009-08-25 13:02:23.0 发表
  农民工受此制度之害是众所周知的,
  而干部受此制度之害是他自已不知而已,
  公务员一辈子在一个地方任职工作,
  虽才德高,也必无大的用武之地,
  屈了多少英才志士!!!!!!!!!!!!!

  作者:mzhhq 于 2009-08-25 13:13:18.0 发表
  有钱人根本不在乎户口,最可悲的是那些看重户口的少数城里人,本身也是弱势群体,他们不去和富豪们较量,却和同是弱势群体的农民工较量。

--------------
论户籍制度改革与城乡经济一体化
--------------------------------------------------------------------------------
发布时间:2003-2-20 文章来源:《经济问题》 文章作者:白益民
  摘 要:户籍制度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城市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这就必须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分割体制束缚。户籍制度改革具有紧迫性,又具有渐进性。就改革的内容、步骤、配套对策措施进行了探讨。
  关键词:户籍制度;迁徙;城乡分割体制;农业产业化;剩余劳动力;城市化;规模收益
  全面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城乡关系,是彻底破除计划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是符合广大农民群众愿望和利益的重大举措。积极地、稳妥地推进改革,实现公民的迁徙自由和合理流动,将对加速推进城市化、促进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产生深刻的影响。

  一、期待已久的改革已经来临
  1958年,中国制定了第一部户口管理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明确将城乡居民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的户籍,并规定农业户籍的居民要想迁入城市,首先必须获得城市政府主管部门的批准。以后又逐渐将就业、物资供应、住房、城市交通、医疗、教育、托幼、养老等公民权益同“非农业户口”相挂钩。以户籍制度为根基的城乡分割体制,虽然在历史上发挥过积极作用,但随着改革开放和推进城市化,其弊端也越来越明显。户籍藩篱阻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流动,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阻碍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制约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发展,加剧城乡差别和城乡居民不平等,严重制约社会分工和城市化进程,是农民消费长期低迷的制度性原因,是束缚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只有消除城乡居民两种身份制度,从根本上打破长期以来城乡分离、对立的不公平不公正局面,使农民和城市居民都拥有自由迁徙和自由居住的权利;使农民拥有与城市居民平等就业竞争机会和享有劳动保护权利,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并享有在居住地和工作所在地社区同等民主选举、被选举等的权利,才能最大限度地为发挥人的知识、智力、智慧创造条件,使人才这种最重要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加速我国城市化发展。
  2001年九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指出,要“消除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障碍”,“改革城镇户籍制度,形成城乡人口有序流动的机制”。同年10月1日,国务院批准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开始实施,中国两万多个小城镇中有固定住所和合法收入的外来人口均可办理小城镇户口登记。这已是一个不小的突破。近年来,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山东、吉林、河南、湖南、四川等地的户籍制度改革,都开始启动。但公民还期待着更大的举措和突破。已经实行了40多年的户籍制度,还是像一条无形的带子,在相当程度上束缚着人们的自由流动。人们愈来愈强烈地呼唤彻底拆除户籍制“围墙”。
  我们应当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解决“三农”问题的紧迫性,认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城市化是社会进步的标志,现代城市是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教育、信息中心,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中心。加快推进城市化,使乡村人口大多数转向城市,就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三农”问题是当前困扰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我国是农业大国,近13亿人口中,有8亿人在农村。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不仅是农村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也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中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这就必须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突破城乡分割体制束缚。这就是顺应时代潮流,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解决影响绝大多数人利益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就是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切身的、实实在在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所以,全面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具有加快发展链条上的关键环节意义和时代的紧迫性。
  二、改革的内容
  户籍制度改革是继20世纪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又一次“解放”农民的革命。
  户籍制度改革的内容,是由传统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过渡和改革为城乡统一的一元户籍制度,打破“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口界限,使公民获得统一的身份,充分体现公民有居住和迁移的自由权利,剥离、剔除粘附在户籍关系上的种种社会经济差别功能,真正做到城乡居民在发展机会面前地位平等。为此建议:
  1.《宪法》上恢复公民迁徙自由的条文,确认不论城乡居民都具有自由迁徙、择业和居住的权利。
  2.政府应宣布实行全国统一的户籍制度,实行城乡户口登记管理一体化,取消“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以具有合法固定的住所、稳定的职业和生活来源为基本落户条件。同时在过渡时期可实行暂住户口与常驻户口,并制定相应的标准。
  3.改革户籍制度不是取消“户口”,而是剥离户口的附加功能,应取消粘附在户口上的各项利益差别,体现社会身份与“国民待遇”的平等性。
  4.改革户籍制度后,户籍管理还是必要的。通过公民身份登记,可以证明其身份并确立其民事权利和行为能力;可以为政府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劳动力合理配置等提供基础数据和资料。户籍管理还是治安管理的基础,在维护治安、打击犯罪方面起着重大作用。
  三、改革的阶段与步骤
  1.实现小城镇中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和生活来源的外来人口均可登记户口。同时在各地各类城市中调整户口迁移政策,放宽对户口的迁移限制。目前这一步骤正在实施中。
  2.实现小城市(5~10万人)中和中小城市(10~20万人)中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和生活来源的外来人口均可登记户口。同时在各地各类城市中继续调整城市户口迁移政策,放宽对户口的迁移限制。
  3.实现中等城市(20~50万人)中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和生活来源外来人口均可登记户口。同时选择个别大城市进行完全放开试点。在各地各类城市中继续调整户口迁移政策,放宽对户口的迁移限制。
  4.实现大城市(50~100万人)中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和生活来源的外来人口均可登记户口。同时选择个别特大城市进行试点放开。调整特大城市户口迁移政策,放宽对户口的迁移限制。
  5.实现大城市(100万人以上)中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和生活来源的外来人口均可登记户口。调整特大城市户口迁移政策,放宽对户口的迁移限制。
  6.实现在北京、上海城市中有合法固定住所,有稳定的职业和生活来源的外来人口均可登记户口。

  上述6个阶段中,每年实施一个阶段,每年迈出一大步,力争在6~7年时间全部实现。考虑到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北京可在奥运会结束后实施。
  上述改革步骤将按小城镇、小城市和中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北京与上海的顺序进行。
  户籍制度改革之所以要遵循上述顺序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原因如下:
  首先,这是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提高城镇化水平,繁荣县域经济的紧迫需要。在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推进城市化,实施大城市带动战略与实施城镇化战略都是必要的,但实施城镇化战略更具有紧迫性。由于当前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还较为悬殊,城乡差别在小城市、县级市和县域中心镇就近地、很实际地体现出来。农业和农村的“过密化”对农民转移起着驱动作用,而小城镇和小城市较优越的条件则对农村青年首先进入小城镇和进入城市体系起着很具体、实在的引拉作用。打破城乡分割体制,把已经转移到农业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中的农民变为市民,变为“城里人”,这在广大农民中首先具有示范作用,会吸引更多农民通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在小城镇、小城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投资兴办实业,盖房或购屋并定居,使城乡差别得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在小城镇和小城市具备移居条件者,基本上都是从业于当地的农产品加工业、乡镇企业或民营企业;再说,进入小城镇和小城市,房价相对于大中城市来说较低,变“城里人”门槛小,进入成本较低。随着农村和市镇市场化发展,也有利于进入小城镇、小城市的农民立足于当地条件就业,逐步增强适应市场经济的谋生能力。小城镇、县域中心镇和小城市经济基本上属于县域范畴,讲“三农”问题,讲城乡关系问题,一刻也离不开县域。减少依赖土地生存的乡村人口,必须首先依靠乡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引导分布在自然村落的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和小城镇集中,还有利于加强城镇和乡村生态建设和污染综合治理,有利于增强县城和县域中心镇的吸引力和带动力,繁荣县域经济。
  其次,这样做有利于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原则,并兼顾提高城市规模收益。诚然,大城市在信息沟通、居民教育,健康保障、提供就业机会等方面优于小城市、小城镇,而且据专家研究,城市在10万人到1000万人这个规模区间,都有净的规模收益,城市在100万人到400万人这个区间规模收益最大,低于10万人的城市规模或超过1200万人的城市规模,收不到正的规模收益。我国现在超过100万人的城市有30多个,基本上都是省会城市。我们发展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空间还很大。户籍制度改革是城乡利益关系的一项根本性调整。由于城乡长期分离,城乡差距很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有迁到城市的普遍倾向,按理说,大城市的发展也具有经济上的必要性、合理性。然而,城市发展首先受淡水、土地等自然资源约束,受生态环境约束。在我国660多个城市中,约有400多个长年供水不足,其中15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许多大城市面临着土地有限、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等矛盾。所以,我们选择那样的顺序改革户籍制度,有利于大城市、特大城市避免过度集中聚集带来的“城市病”。有利于这些城市的适度发展。并促进这些城市逐步向群体和带状发展,发挥辐射功能;也有利于扩大现有小城市和中等城市的规模,使其尽可能显示规模效益。
  第三,这样做有利于我国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我国的城市体系的目标模式是形成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中小城市——小城市——小城镇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城市体系。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中小城市、小城市、小城镇和农村区域都有存在的必要相价值,选择由小至大的次序分阶段有步骤实行户籍制度改地,有利于大中城市的卫星城镇、城市边缘地带、小城市、城乡结合部、城市近郊的早已脱离农业的那部分人在城市或城镇落户,尽快成为“城里人”,从而有利于合理的城市体系的形成。
  第四,这样做,由小城镇、小城市到大城市,由“离土不离乡”到“离上又离乡”,逐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逐步拆除户籍“围墙”,可以逐步为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积累经验,完善户籍制度改革的办法,渐次突破,促进户籍制度改革最终获得全胜。

  四、改革的配套措施
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的城乡关系,对于新时期以城市为中心的改革、发展和管理,具有挑战性,必须有配套的措施。
  1.大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根据2001年我国城市化已达到37.7%的水平,预计从2001年到2010年,每年转移1800万人,共需转移1.8~2亿入,转移如此多的人口势必提出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与农业劳动力转移、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及市场发育程度相适应,必须有计划地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住宅设施、能源设施、资源设施、交通设施、信息没施、教育文化卫生设施、环境设施、防灾设施等建设,健全城市居住、公共服务、社区服务功能。
  2.有重点地建设和发展小城镇。应当从实际出发,在积极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充分利用大中城市的规模经济效益和聚集效益,推动小城镇发展,应积极推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小城镇集中,强化小城镇的集聚功能。要克服单纯把小城镇视为培育市场、聚集人口的场所,而应以实现现代化、社会化、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的高度,着眼于从提高小城镇的整体功能上去完善小城镇的发展。小城镇建设中,要立足于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着力培育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形成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基础,发挥小城镇连接大中城市的区位优势,兴办各种服务行业。
  3.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改革户籍制度重要的在于实施城乡一体化配置资源,实现城乡共同发展与繁荣。应从实际出发,构筑城市农业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突破城乡和所有制界限,构筑实施工业结构调整的模式;构筑城乡一体化旅游业发展模式和大流通模式;构筑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和清洁生产一体化的模式。
  4.构建城乡统筹就业的模式。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人口向城镇和城市集聚的过程,从目前看,农业剩余劳动力进城所占去的劳动岗位,绝大多数属于体力消耗大、劳动时间长、卫生条件差的岗位。乡村人进城基本上不影响城市人就业。但是,随着打破二元社会结构和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障碍消除,取消当地对外地劳动力的种种限制,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机制形成;随着农民通过教育和接受各种培训从而使自身素质提高;随着国有企业内部日益严重的隐性失业问题显性化,大批职工下岗;随着加入世贸组织,结构性失业人员增加,必然会使城市的就业形势趋于严峻。为了缓和就业矛盾,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拓宽非正规部门发展空间,把非正规部门和灵活就业空间的“蛋糕”做大,实现劳动力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就业,必须建立覆盖城乡的人才和劳动力服务网络,形成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功能和作用,以促进人才和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
  5.切实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工作。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就学问题亟待解决。义务教育办学和管理的责任主要在政府,各地政府和教育等有关部门要主动承担责任,统筹安排,将解决进城农民子女中适龄儿童少年接受教育问题纳入城市义务教育工作范围。
  6.从实际出发变通解决进入城镇农民原有承包地的经营权问题。农民进入城镇,最大忧虑是因离土离乡,使原有承包地及宅基地的使用权可能失去,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在进入城镇经营中发生经营风险,就缺乏农村中最直接最常用的化解经营风险和抵御经济被动的土地资源。因此,从目前我国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的实际出发,对于城市化过程中进入城镇落户的原有承包地及宅基地的经营权不应强制性一律规定退出和交还集体。应采取变通的方法,有的可实行限定时期保留经营权,有的应允许其自主选择转让土地经营权的形式,而政府则应当引导和鼓励促使离土离乡落户在城镇的农民更新传统观念,采取符合农业产业化方向的土地经营权转让方式。
  7.寻找有效途径降低过高的房价。农业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或城镇就业、生活,长期落户就得有固定合法的住所。能买得起商品房的毕竟是少数人。恐怕大多数人必须通过住房信贷手段来解决住房的问题。目前我国城镇特别是大城市房价与收入比过高,已远远超过居民购房的支付能力。要降低房价就要增加有效供给。政府要指导并组织开发低价住房,要鼓励更多的投资人进入房地产开发,引入竞争,破除垄断。要降低住房交易税费。对涉及房地产交易和房屋权属登记的收费项目要进行统一归并,降低标准,这将有利于规范收费,降低交易成本,刺激住房消费。
  8.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机制。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强有力的支撑。现在城市已普遍建立了社会保障机制,而农村还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覆盖全体公民。应通过政策倾斜,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从而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奠定经济基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可把基本养老保障的改革作为突破口,使公民当他足够老的时候都可以拿到国家发放的一份“基础养老金”。要切断单位与个人的社会保障联系,约束和激励公民建立个人社会保障账户。还可探索其他的全国统一的包括农村的社会保障形式,从而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  参考文献:
   [1] 查金祥,曾令香.我国现行户籍制度的功能缺陷和矫正思路[J].小城镇建设,2000,(3).
   [2] 何 谐.户籍制度改革应与城市化“兼容”[N].中国经济导报,2002—03—02.
   [3] 张来民.新世纪中国拆除户籍藩篱[N].光明日报,2002—10—09.
   [4] 毛 磊.我国全面推进户籍制度改革[N].人民日报, 2002—08一14.
   [5] 胡鞍钢.我国需要进行第三次“解放农民”[N].发展导报,2002—08—13.
   [6] 王小鲁.城市化与经济增长[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2,(2).
 [7] 孙家驹.城市发展的动力、作用和趋势[J].新华文摘, 2002,(6).
凡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转自“学说连线”http://www.xslx.com


==========
新中国为什么一开始实行了户口制度
 秦朝到1949年,户口这个制度一直存在于中国的社会结构中,但没有城市和农村的隔离,为了工作和土地,人们可以相对自由地在城乡之间迁入和迁出。÷
 但是,五十年代初期,在城市地区出现的严重的粮食、煤炭、电力短缺,需要更为严格的办法来管理人口及其迁移。这一事实,与城市地区的高失业率一道,成为建立一个监控居住地变化系统的催化剂。尽管在1951年公安部颁布了建立城市人口户籍制度的规定,试图解决失业和饥饿,农民进出城市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 根本性的转变是1953年开始实行的“统购统销”,这一做法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中期。关键问题是中国人对粮食的需求大于供给,粮食的高价会阻碍工业增长。统购统销,就是国家在秋收时以固定价格从农民手里买粮。(三十年过后,粮食买入价已远远低于市场价格,只有市场价值的50%。粮食黑市一直都有,但是农民在那里交易是违法的)。然后,国有粮店再将粮食以稍高于买入价的价格卖给城市居民。自然,国有粮店基本不盈利,很快便需要国家补贴。之后不久,对棉花、食油、所有其他主要农作物和农产品也开始实行统购统销。
统购统销制度对中国人民产生了重大影响:持续三十年,由于粮食价格很低,城市工资水平得以维持在极低的水平。同时,相对于城里人,农民生活水平等而次之,生产任何剩余农作物的积极性降到最低。
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后,为了努力实现工业化,工厂新招收了几百万工人。但是,中央政府发现,这些新工人中的许多人实际上是寻求非农就业的农民,于是下令禁止国有工厂继续从农村招收工人。并且,政府开始控制农村“盲流”进入城市,从此,“盲流” 一词特指那些在城市工作但没有城市户口的农民。
 1955年6月22日,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关于建立经常的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文件要求,全户或个人迁入或迁出县级行政区时必须向县一级政府报告和领取迁移证。1955年8月,建立户口登记制度之后的两个月,国务院发布了《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很快,定量供应制度延伸到了棉花、布料以及许多其它农业产品。各种票证随之出现,包括了几乎一切商品:食品、肉类、食油、煤炭、布料、肥皂、洗衣粉、食糖,后来还包括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等等。份点只供给城市居民,用于购买轻工业产品。
 户口制度在大跃进期间受到严重干扰。1957到1959年大跃进期间,中国的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从15%增加到20%(图7-1),国营企业工人从1957年的一千五百万增加到1960年的三千九百万(图3-3和4-3)。“盲流”可以在城市找到工作,但有没有粮食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大跃进之后,经济崩溃,严重的饥荒横扫中国大地,特别是边远的农村地区。
 1961到1962年,八百多万工人和五十万干部,连同他们的家属,下放到农村。从此以后,维持严格的户口制度再也没有受到质疑。

===========
户籍制度存废不是一个经济问题--王建勋

近日,部分媒体呼吁改革甚至废除户籍制度,引起无数民众的关注与赞誉。但也有不同的声音,比如,孔保罗先生撰文指出,现在废除户籍制度有些不现实,因为这需要一笔至少1.6万亿元的巨额资金,只有解决了这笔资金的来源问题,只有拿出一个“全面的解决方案”来,讨论废除户籍制度才有意义(见《东方早报》3月3日、4日)。
孔先生的论证是这样的:由于户籍制度与福利保障密切相连,废除户籍制度则意味着农民和市民享受同等的福利待遇,而要让农民享受到市民已经享受的医疗、养老、教育和最低生活保障福利,在未来20年内,每年至少需要1.6万亿元的财政资金,但政府根本没能力拿出这么多钱来,因而废除户籍制度不现实。
坦白地说,我理解孔先生的良苦用心,欣赏其细致入微的资金算计。但在我看来,户口制度的废除与否,根本就不是一个经济问题,不是一个资金问题,而是一个法律和政治问题,是一个事关正义和平等的问题,是一个基本权利与自由问题。将户籍制度的废除看作一个经济和资金问题,多少有些误入歧途。众所周知,户籍制度的根源是违反平等原则的城乡二元政策,是违反宪法的歧视性制度安排,并且侵犯了公民的迁徙自由和权利。
我国《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一规定当然意味着农民和市民应当享受同样的权利和义务,应当享受同等的福利待遇,如果这种福利待遇是由政府提供的话。我们无法想象,同样是中国公民,同样是纳税人,为何城市居民享受着公费医疗和优质的教育资源,而农民则只能自掏腰包看病或者忍受低质量的教育资源?这合乎正义与公平吗?合乎法律上的平等原则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同时,我国1954年的宪法明确规定了公民享有迁徙自由,尽管1982年的宪法没有明确规定,但根据法治的基本原理,宪法未列举的权利和自由决不意味着公民不享有。÷
况且,从宪法上人身自由的规定完全可以推导出公民的迁徙自由来。而户籍制度严重阻碍了人们的自由流动和迁徙,给人们的就业、迁居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难道这样的制度还要继续吗?
其实,不少官员和亿万民众早已认识到户籍制度的严重问题,一直在倡导予以改革乃至废除,只是因为一些错误的认识和观念还在主导着某些决策者,使其不能下决心废除之。不能不说,孔先生对户籍制度的经济解读就是这样一种极具迷惑性和诱惑力的认识。在他看来,由于政府拿不出足够多的钱让农民和市民享受同等的福利待遇,因而废除户籍制度就缺乏可行性。但在我看来,无论政府是否有足够多的钱,违反平等原则和侵犯公民迁徙自由的户籍制度都必须立即废除,必须让农民和市民享受同等的福利待遇。由于这涉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决不能因为“没有钱”这样的理由,而将这些权利和自由赋予一部分人但拒绝赋予另一部分人,决不能因为资金短缺这样的理由让一些人享受好的福利而让另一些人享受差的福利甚至零福利。
有人会说,在资金缺乏的情况下让农民和市民享受同等的福利待遇,可能会导致市民福利待遇下降。这正是孔先生反对立即废除户籍制度的原因之一。但在我看来,即便可能出现这样的结果,也必须立即废除户籍制度,因为宪法上的平等原则是更加重要的价值。
历史上的确长期存在这样的主张和实践,即为了一部分人的利益而牺牲另一部分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 一百五十年前,当一些美国人力主废除奴隶制度时,那些坚定的反对者就是从经济角度为其辩护的,他们认为,废除了奴隶制度,白人农场主的收入就会减少,美国经济的竞争力就会下降。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美国在废除了奴隶制后经济很快就腾飞了起来,所有的人都是受益者(包括那些曾经的蓄奴者),因为自由和权利是创造财富的第一要件。
从这个意义上讲,废除了户籍制度之后,市民(以及全体民众)的福利待遇可能不仅不会降低,反而会不断升高,至少从长远来说是如此。因为一旦废除了户籍制度,人力资本及其他资本的自由流动将会大大增加,资源配置将会进一步优化,人们的创造性和活力将会进一步迸发出来,进而创造出比现在多得多的社会财富。孔先生只看到了农民享受国民待遇后所要消耗的资金,而没有看到废除户籍制度后全体国民创造和增加财富的巨大潜能。
来源:东方早报 2010年03月07日03:51(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王建勋

挪威森林

帖子数 : 108
注册日期 : 10-06-11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